科学计算如何与区块链结合?

话题来源: 为什么质数币这类科学计算代币具有特殊价值?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区块链能和科学计算扯上关系时,我的反应和那张”WEB3十万个为什么”的表情包简直一模一样。但越深入了解,越发现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领域其实能碰撞出惊人的火花。就拿质数币来说吧,它把寻找质数这种纯粹的数学活动变成了区块链上的共识机制,这难道不是科学计算与区块链最浪漫的邂逅吗?

当算力遇上分布式账本

我们都知道比特币挖矿消耗巨大电力,但很少有人想过这些算力其实可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看看Folding@home这个项目就知道了——疫情期间它集结全球算力来模拟新冠病毒蛋白质折叠,这种分布式计算模式如果和区块链结合,不仅能保障计算过程透明可验证,还能用加密货币激励参与者。据估算,光是闲置的游戏PC显卡就能提供超过100PetaFLOPS的算力,这可是顶级超算中心的水平!

记得去年Nature发表过一篇论文,研究人员用区块链来追踪气候模型的模拟数据。每个计算节点都把结果上链,就像给科学数据办了”出生证明”,其他科学家可以随时查验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这种可追溯性对需要复现的实验数据来说简直是救星,至少我不用再对着期刊论文里的”数据来源:作者计算”这样的描述干瞪眼了。

共识机制里的科学密码

传统PoW机制确实有点”暴力美学”的意思,但科学计算类区块链玩出了新花样。像Primecoin直接用寻找质数链作为工作量证明,而Gridcoin则奖励参与者为BOINC平台贡献算力。有趣的是,这些项目吸引的用户画像也很特别——多数是高校科研人员或者数学发烧友,他们可能对币价波动不太敏感,但对解锁某个数学难题倒是充满执念。这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恐怕是其他加密货币难以复制的。

不得不提的还有去年的一个脑洞大开的案例:某区块链项目把蛋白质折叠预测做成了NFT。科研人员上传预测结果获得代币奖励,而验证正确的预测会被铸造成具有收藏价值的NFT。虽然听起来有点怪,但这种玩法确实吸引了不少生物学家尝试用游戏化思维来推动科研协作。毕竟在传统学术评价体系里,那些未能发表但有参考价值的”阴性结果”往往被埋没,而区块链至少给了它们重见天日的机会。

当然,这种结合目前还在蹒跚学步的阶段。我采访过的几位研究员就吐槽过,为了拿计算奖励不得不花半天时间调试挖矿软件,结果发现奖励还不够电费。但这不就是新技术发展初期的常态吗?就像当年人们也质疑互联网除了发邮件还能干什么。从长远看,能够把全球闲置算力组织起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同时用代币经济建立可持续的激励模型,这样的探索本身就值得点赞。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要谨慎,本站内容不作投资建议!

5 条评论

  • 社恐小猫咪
    社恐小猫咪 游客

    第一次听说质数币,这脑洞也太浪漫了吧!数学宅的福音😊

    未知
    回复
  • 长靠将军
    长靠将军 游客

    Folding@home+区块链,这才是算力的正确用法!

    未知
    回复
  • 里美奈
    里美奈 游客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真的气死人,上链至少能查证了

    未知
    回复
  • StarlessSky
    StarlessSky 游客

    蛋白质折叠变NFT?离谱但好像真有点用……

    未知
    回复
  • 社恐の伪装者
    社恐の伪装者 游客

    挖矿解数学题比拼电力有意义多了,支持!

    未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