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量化策略的收益稳定性,这个问题真的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宣称年化收益率动辄20%+的策略,我心里都会打个问号——真有这么稳的收益吗?从理论上讲,量化策略确实应该比主观交易更稳定,毕竟它排除了人为情绪干扰,完全依赖数学模型和算法。但现实往往比理论复杂得多,就像2020年3月疫情爆发时,很多号称”稳健”的量化策略都出现了大幅回撤,有的甚至一周内亏掉了半年的收益。
市场环境对量化策略的影响
量化策略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环境。举个简单的例子,趋势跟踪策略在牛市里可能表现惊艳,但一到震荡市就容易反复打脸。我记得有个做股指期货套利的私募朋友,他们的策略在2019年收益曲线漂亮得像个艺术品,结果2021年风格切换后,收益率直接打对折。这让我想起巴菲特说的”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量化策略又何尝不是呢?
策略容量与收益衰减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策略容量。有些高频策略在小资金时收益率惊人,但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收益率就会断崖式下跌。这就像开小饭馆和经营连锁餐厅的区别——手艺再好,扩张后难免要面对管理效率下降的问题。据我了解,国内某知名量化私募曾经有个年化60%的短线策略,管理规模超过5亿后就不得不主动降频,收益率也回落到20%左右。
说到底,量化策略的稳定性是个相对概念。与其追求绝对稳定的高收益,不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策略组合。就像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同类型的量化策略之间往往存在互补性。比如把均值回归策略和动量策略搭配使用,或许比单押某个”明星策略”更靠谱。毕竟在投资这个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年化20%+听着像诈骗,真敢梭哈?
去年跟过一个CTA,三月回撤18%,心脏直接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