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早期投资者如何发现潜力项目,就像在2010年那位买下两张披萨饼的倒霉蛋一样(笑),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运气和疯狂的直觉。不过话说回来,我发现那些真正成功的早期投资者往往都不是靠运气,而是有一套独特的”嗅觉系统”——他们对项目的判断从来不只看表面数据,而是像个侦探一样挖掘那些别人忽略的蛛丝马迹。
就拿比特币来说,你可能想不到,最早期的支持者中有很多都是密码学极客和自由主义者。这些人不是因为看好比特币能赚钱才投资的——天知道它当时连个正经交易所都没有!他们看重的是那个叫中本聪的神秘人物写在白皮书里的愿景:一套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系统。你看,这就是早期投资者的典型思考方式:比起短期收益,他们更在乎项目的底层逻辑和价值主张。
寻找”非主流”的创新点
我认识一个十年前就开始投资加密项目的朋友,他有个特别有趣的观点:如果一个项目的白皮书让他第一眼看完觉得”这什么鬼”,但第二天早上醒来还在想这个问题,那就说明他碰到好东西了。以太坊的智能合约概念刚出来时就属于这种情况——很多人觉得这想法太抽象,但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编写合约的方式。
早期投资者特别擅长发现这类”反直觉创新”。他们不会因为项目看起来有点疯就否定它,反而会去思考:这个疯狂的想法是否解决了某个真实存在的痛点?比如去中心化存储项目IPFS,当年谁能想到我们真的需要替代HTTP协议的东西?但现在看来,它的出现简直太及时了。
社区的力量比想象中更大
最让我惊讶的是,真正优质的早期项目往往自带”磁力”。2014年我偶然加入了一个Telegram群组,里面大概就一百来人在讨论一个叫做MakerDAO的项目。你猜怎么着?那群人讨论的不是代币价格,而是怎么设计稳定币机制!这群”疯子”甚至自己开发了简单的测试网来验证想法。我当时就觉得:这事成了。
看到一个项目早期社区的专注度和专业性,比看十份白皮书都有用。毕竟代码可以外包,营销可以包装,但真正高质量的开发者社区是装不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VC现在都把”社区健康度”作为最重要的投资指标之一。
说到底,发现早期潜力项目需要的不是水晶球,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知识。每当看到有人像那张表情图里一样困惑地抓着头发问”Web3到底是什么鬼”,我就偷偷乐——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又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正在萌芽。
讲得太对了!早期投资真的不是看数据那么简单,要有真知灼见才行 👍
想起2017年错过ETH的我😭 当时觉得智能合约是什么鬼东西
作者提到的MakerDAO那个例子好有趣,最早的忠实用户才是最懂产品的
‘第一眼觉得什么鬼,第二天还在想’这个标准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