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去中心化社交网络,我不禁想起最近试用Mastodon时的尴尬经历——花了半小时才搞懂怎么选择合适的”实例”,结果发现朋友都在另一个服务器上。这种”碎片化”体验或许是当前去中心化社交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有意思的是,就在上周德国政府宣布要用Mastodon替代Twitter办公,这个动作似乎预示着某种转机。数据显示,在马斯克收购Twitter后的三个月内,去中心化社交平台用户激增300%,其中Bluesky的等候名单一度突破200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暗示着人们对现有社交平台的不满已经到了临界点。
为什么我们需要变革?
想想看,你在Instagram精心拍摄的照片,在TikTok熬夜剪辑的视频,本质上都是在给Meta和字节跳动打工。这些平台用你的内容吸引了广告商,而你得到的只是几个点赞而已。更糟的是,他们可以随时修改算法,让你的账号一夜之间失去流量——这种事我身边做自媒体的朋友至少经历过三次。Web3社交协议比如Lens和Farcaster尝试用NFT解决这个问题:你的粉丝关系链变成可以带走的数字资产,内容收益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分成,这种做法至少在理论上解决了”平台剥削”的问题。
用户体验的”阿喀琉斯之踵”
说实话,现在大部分去中心化社交产品的体验确实糟糕。我至今难忘第一次使用某区块链社交APP时,光是设置钱包就折腾了一下午,最后因为gas费太贵只好放弃。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看到Farcaster推出”无gas”功能时会眼前一亮——他们总算意识到普通用户不可能为了发条状态去研究以太坊的拥堵时段。不过反过来说,早期的电子邮件不也需要配置复杂的POP3/SMTP吗?技术总是在进步的。
有个有趣的细节:根据Electric Capital的报告,当前有超过50个团队在开发Web3社交协议的基础设施,从去中心化存储到抗女巫攻击机制。这让我想起2005年时的Web2.0创业潮,当时谁也想不到那些蹒跚学步的小网站会重塑整个互联网格局。或许我们现在正处在相似的拐点?当然,前提是这些项目能熬过接下来可能的加密货币寒冬。
监管这把双刃剑
欧盟最近通过的《数字服务法案》给中心化平台戴上了紧箍咒,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第45条专门提到了”替代性社交网络服务”。这或许意味着监管机构开始意识到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Meta这几个篮子里。不过讽刺的是,在韩国,一些去中心化社交APP又因为难以配合内容审查要求而被下架。这种矛盾状态可能还会持续很久——毕竟连专家们也吵不明白:如果一条诈骗信息同时存储在1000个节点的IPFS上,到底该谁负责删除?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Reddit正在试验的”社区积分”——虽然不是区块链,但那种让用户真正拥有社区经济权益的思路,和Web3精神出奇地一致。或许未来的社交网络不见得都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但”用户所有权”这个核心理念,已经在不可逆转地改变这个行业的基本逻辑。
Mastodon的实例选择确实让人头大,不过德国政府都在用了,感觉未来可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