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加密货币团队成员背景的评估,说实话这事儿比想象中要难得多。在传统金融领域,我们可以轻松查到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和绩效表现,但在Web3世界里,创始人可能只是个Twitter头像,连真名都不愿意透露。这不免让人想起那张经典的困惑表情包——双手抱头的迷茫样子,简直道出每个投资者的心声。
有趣的是,我发现现在很多项目团队特别爱强调”前Google/Facebook工程师”这类标签。但你知道吗?据CoinDesk统计,2022年至少有37个项目声称团队成员来自这些科技巨头,但真正能核实到的不到60%。这提醒我们,光看表面title可能远远不够,还得学会深挖。
GitHub比简历更真实
其实程序员出身的创始人有个天然优势——他们的代码是公开的。我特别喜欢通过GitHub来验证一个人的技术实力,看commit历史、项目star数,甚至是issue里的互动方式。比如Solana的Anatoly Yakovenko,你在GitHub上能清晰地看到他早期在Qualcomm工作的痕迹,这种可验证的历史比简历上写”十年区块链经验”可信多了。
不过我有个朋友发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项目CTO的GitHub账号是去年新建的,但项目白皮书却说团队有五年的开发经验。这种明显的”时间bug”可能就是我们要小心的红旗。
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评估团队时,大多数人会关注技术和金融背景,却常常忽视沟通能力。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创始人每次AMA都只说官话套话,或者community manager连基本的technical问题都解释不清,这可能预示着团队执行力的问题。毕竟在Web3世界,代码能力和社区运营能力缺一不可。
还记得Terra崩盘后的听证会吗?Do Kwon那个傲慢的态度让很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团队的性格特质也能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有时候,人品比技术更重要,特别是在这个监管还没跟上的新领域。
说到底,评估加密货币团队有点像在玩侦探游戏。要看他们的线上足迹,要分析发言的一致性,甚至要留意谁在什么时候加入又离开。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想想那些被盗或跑路的项目,这些功课可能就价值几百万呢。
完全同意,GitHub记录比简历靠谱多了,真实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