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最近股市的回暖,很多投资者都在想同一个问题:这次牛市留下的泡沫究竟要多久才能彻底消化?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蛛丝马迹。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结束后,市场足足用了近两年时间才完成价值回归,期间上证指数从5178点一路下探到2638点。而现在看来,当时的阵痛反而为2017年的结构性行情奠定了扎实基础。
泡沫消化的三大关键指标
判断市场是否完成自我修复,我通常会关注三个比较实在的指标:成交量、估值水平和资金流向。有意思的是,这三个指标往往会呈现阶段性特征——初期总是成交量率先萎缩,这说明狂热情绪在退潮;然后是估值回归,那些被炒高的概念股会经历漫长的价值回归;最后才是资金结构的优化,聪明的钱开始重新布局。
就拿创业板举例,2015年顶峰时平均市盈率高达140倍,当时谁要说这个数字不合理,恐怕会被人笑话。但现在回头看,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虽然会迟到,但从不缺席。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可能正处于估值回归的中段,部分板块已经跌出了价值,但有些还在”还债”。
政策环境的关键影响
不得不说,现在的监管环境比2015年成熟多了。记得那时候配资横行,场外杠杆疯狂,最后酿成惨剧。而现在,监管部门明显吸取了教训,从科创板注册制到北交所设立,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这种环境下,泡沫消化的过程可能会更加有序,但时间跨度可能并不会缩短太多。
有个现象很有趣:每次市场调整到后期,总会出现一批”僵尸股”,日均成交额连100万都不到。这些股票就像是市场消化泡沫后的”残留物”,它们的沉寂往往预示着调整进入尾声。目前看来,这样的股票数量还没到历史高点,说明市场出清还不够彻底。
说到底,牛市泡沫的消化既是市场自我修正的过程,也是投资者心智成熟的过程。当我看到身边那些曾经喊着”这次不一样”的朋友们开始认真研究财报和估值,就知道市场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短期可能还会有反复,但价值投资的重回主流,或许就是泡沫消化的最好证明。
完全同意!2015年那波我亲历了,现在看估值回归确实没那么快,急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