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攻击的实际案例有哪些?

话题来源: 为什么挖矿活动是某些区块链网络安全与运行的基石?

说到51%攻击,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理论上的风险,毕竟要掌控一个主流区块链网络过半的算力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戏剧性——这类攻击不仅真实发生过,还让不少项目付出了惨痛代价。就拿2018年的比特币黄金(BTG)来说吧,这个比特币的分叉币在当年5月遭遇了51%攻击,黑客成功双花了约1800万美元的代币!更讽刺的是,这已经不是BTG第一次被攻击,后来在2020年它又遭遇了第二次51%攻击。说实话,一个项目反复被同一招击倒,这让人不禁要问:工作量证明机制的安全性是不是被高估了?

那些年被51%攻击盯上的项目

除了比特币黄金,以太坊经典(ETC)也是个典型的倒霉蛋。2020年8月,ETC在短短几天内连续遭遇三次51%攻击,导致超过7000个区块重组。这个数字有多夸张?相当于区块链的”历史被改写了”!攻击者利用租用的算力,在交易所充值ETC后迅速提现,等交易确认后就发动攻击让原来的充值交易失效。这种操作简直就像在数字货币世界里上演了一出”完美犯罪”。

更早之前,Verge(XVG)在2018年4月也中招了。不过这次攻击有点特别——黑客不是靠算力,而是利用代码漏洞伪造时间戳,用极低成本就实现了类似51%攻击的效果。这提醒我们,区块链安全是个系统工程,光有算力还不够,代码质量同样关键。

小币种为何成为重灾区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被51%攻击的基本都是些中小型币种。这其实很好理解——攻击比特币需要掌控的算力成本高得吓人,据估计每天可能要烧掉数十亿美元!但对比特币黄金这样的项目,攻击成本可能只要每小时几百美元。这种悬殊的差距让小币种成了黑客眼中的”软柿子”。

我总觉得,这些案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在区块链世界里,安全性从来不是绝对的。就算是最基础的工作量证明机制,如果网络算力不够分散,照样会出问题。特别是那些使用相同算法的分叉币,攻击者甚至可以在不同链之间切换算力,实现”一石二鸟”的攻击效果。

话说回来,这些攻击案例也催生了一些有趣的解决方案。比如交易所通过增加确认数来防范双花,还有一些项目开始采用混合共识机制。不过在我看来,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网络参与度,让算力足够分散——这就像现实社会,参与的人越多,系统就越稳定。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要谨慎,本站内容不作投资建议!

1 条评论

  • 阳光满屋
    阳光满屋 游客

    原来51%攻击真的发生过,BTG这案例太吓人了,1800万美元啊!

    安徽阜阳市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