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陶泥分黄、紫、红、白、青5种色。每种色配方不一样,泥料成型前,陶艺师要把配好色的泥土加适量的水放进搅拌池搅匀,这样反复多次,待泥沙沉于底池,然后用布袋一袋袋装好封口,搬运到太阳下晾晒。这种工艺就像中国民间制作吊浆面一样,待晾晒到可用手揉捏,方可取出制作湿坯。用这样方法制作出来的泥料,细腻如膏脂。
清以来,建水的骚人墨客文人雅士以半干的陶坯为纸,尽情挥洒泼墨,移字画于陶坯之上。陶坯落墨后,艺人们依样将墨迹精心雕刻成模,再经填充彩泥、修坯、风干、入窑焙烧、分次打磨后,使建水紫陶呈现出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产生出古拙斑斓的金石之气。加上其独创的“残贴”和“淡艳”装饰工艺,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化得出神入化,美妙绝伦,是中国陶艺装饰的奇葩。
建水紫陶是对云南省建水县生产的细质陶器约定俗语成的称谓,很少见于文献记载,这是一种在中国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器具,它有着五彩斑斓的色彩,但又有泥土的沉静与稳重,有陶器的质地,却又有着瓷器般的响声,有琉璃般的质地润泽,却显示出古朴斑驳的陶变机理,这就是建水紫陶。产于云南建水县名为碗窑村的地方工艺名陶。时到今日,真正能够熟知这种陶器制作的工匠不足百人,使这一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仍然披着一
层神秘的面纱。